總的來說,職業范疇有以下選擇:
市場:品牌、廣告、公關、商務合作等;
銷售:直銷、分銷、電銷、代理等;
研發:研究、開發、設計等;
生產:生產、制作、寫代碼等;
服務:客服、咨詢服務、知識服務等;
投融資和法務:并購和重組的法律事務;
公共關系:政府關系、公司事務等;
以及支持部門,人力資源,財務和行政。
財務、研發、生產的專業性要求比較高,需要專業的學歷或者證書。
市場、銷售、服務、人力和行政,更多都是專業知識加上綜合能力的體現,經過一段時間的在職學習,完全可以跨行業跨公司就職。
選擇職業的核心點是加入核心部門。
每個行業的核心部門都不一樣。谷歌是研發部門的工程師為核心,所以工程師在谷歌最有話語權;咨詢公司的顧問為業務核心,顧問的工資自然高,而零售行業的采購是業務核心,汽車中心的銷售團隊是核心......
以上的選擇方法是從職業向上發展的角度,市場高價值和稀缺角度的建議。
但是選擇什么樣的職業?還是要看你要什么樣的人生。
有的人不希望做核心崗位,也不想成為中心,不愿意在工作上投入過多精力和時間,只是希望有一定穩定收入的工作,能按時回家,陪伴家人,或者有自己獨處的時間。這類人就不適合做那些銷售,咨詢等高強度的工作。
還有一些人喜歡成為焦點,喜歡和人打交道,那這樣的人,就不適合做數據分析,財務等曝光度低的工作。因為自己的價值感沒有辦法在工作中得到體現,也是很苦悶的。
所以,在做職業規劃之前,先想好自己要過怎樣的人生,再決定要找什么樣的職業。
有很多的不快樂是因為自己沒有被滿足,而不滿足是因為從事的職業不符合自己的期望,或者不知道自己期待什么,就有會迷茫,就不快樂。
通常來說,我會建議你先問自己:
如果所有工作賺錢都一樣,你想做什么工作?
如果你的生命只有10年了,你想做什么工作?
如果你有小孩,你希望ta以后做什么?
寫下你的答案,也許能擺脫眼前的迷茫,找到內心的方向。
2018年我最大的感悟,我們為了更好的生活而工作,生活如果不美好,那么工作就變得索然無味,失去了它的意義。
生活包括家庭和睦,自己和家人身體健康,有時間社交,有自己愛好等等。工作不過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,工作是為了更好的生活。
在我看來,現在這個浮躁的社會里讓自己開心的能力是最重要的,能抽出時間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,能欣賞自己,才能走出苦悶的怪圈。
02
關于辭職和轉行
在初入職場的時候,遇到不順心,第一反應就是辭職,我也不例外,但是現在這個年紀,再看辭職,跳槽會有不一樣的體會。
想要離開的時候,肯定是出了問題。問題來了,先想想怎么解決問題,如果僅僅是人際關系處理不好,開會被批評,討厭某個同事或客戶等這樣那樣的問題,那么這種問題在目前公司解決不了,到其他地方還是一樣。
而且每個公司都會有各種各樣的問題,尤其是職業發展初期,能通過突破自己,解決初期的問題,如果確實不是自己能改變的,那么可以選擇跳槽。
沒有問題的公司是不存在的。
如果你每家公司同樣類型相似內容的工作都做一段時間,或者每家公司不同類型同級別的工作都做幾年,你再去換工作的時候,就會很難。
我之前一個做招聘的朋友,就是如此,她有十幾年招聘經驗,2-3年就辭職換一份工作,工作內容都差不多,辭職原因也都一樣,業務線的人太難搞了。
前陣子獵頭介紹去面一家國際公司招聘總監的職位,結果HRD第一個問題,她就知道自己完蛋了。
“為什么你前面三次跳槽,每一份工作內容都差不多,職位都差不多?”
如果辭職不過是換個環境,你在前一家是怎么死的,下一家基本也是一個死法,連換個死法的機會都沒有。
我就勸她,不如就在目前這家就跟業務線死磕,這次就把這一關過了,你就進階了。
跳槽之前,不妨想想,換個工作能解決我的問題嗎?因為有些自身的問題不是換個環境就能解決的。
還有那些被老板拉這出去創業的, 很多人跟著領導去創業,都是因為“光環效應”, 覺得老板在公司特別厲害,以為創業也會很厲害。
要避開“光環效應”,領導在公司做你的領導或許很厲害,一旦創業,生死未卜,誰知道結局。
所有老板口頭答應的入股分紅都要落于紙上,聽了太多竹籃子打水一場空的例子。
要跟隨老板,先要考察老板的人品和能力,業務的價值,以及你個人加入后的發展等。而且是老板創業,也不是你創業,到哪里打工都一樣。
